当前位置: 首页 > 贝博平台

清华大学实验室

时间: 2024-06-26 13:56:50 |   作者: 贝博平台

  2015年12月18日上午10:10左右,清华大学化学系(何添楼)二楼一实验室发生火灾事故,该校化学系博士后孟祥见不幸遇难。

  查看详细

  前段时间我刚刚在科学网上介绍了国外的实验室,这两天就发生了清华大学的爆炸事故,并且有一名博士后人员罹难。沉痛之余,最先想到是以这次高校安全事故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制。切实从制度上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准则规范,保护师生的人身安全,否则化学在社会上的形象难以维持,人们会一边倒的“厌恶”化学,甚至厌恶“科学”,诱发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甚至是“知识无用论”的反智倾向。

  下面是Bristol大学化学系由系主任做得循环安全讲座的PPT,供各位参考。对照之下,能够正常的看到本次事故违反了其中的很多安全准则规范。可完全借助安全评估体系加以防患于未然。【阅读全文】

  是的,小朋友的世界里不应该有那么多恐怖的元素,因此也不会告诉你居里夫人包括她同样获得诺奖的女儿均死于放射性元素吸入过量。更不会告诉你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其实根本就没太多合作,甚至当守寡的居里夫人想追求自己的爱情时曾被人蔑称为“波兰”我们正真看到的科学家总是遥不可及的,美好的那一方面。那些编写教科书,撰写科学家传记的人因此也就天真的相信,这样我们就可以稀里糊涂的、不明不白的爱上这个伟大的事业了。然而正如前文所说,信息技术发达了,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都已发生在身边了,我们不禁要追问:这种掩饰还掩饰得住吗?

  其实居里夫人早就在自传中坦陈:“同镭打交道很不安全(我有几次感到身体不适,我判断就是经常处理镭的结果),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来预防在制备镭射气玻璃管时镭射线有可能对人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清华大学毕业生施正元在文章“我的恩师居里夫人”中也的特别提到了居里夫人对实验安全的谨慎。【阅读全文】

  一位朋友的研究生,上半年不小心加上其他原因,将浓硫酸搞到了脸上,还好没有到眼睛中去。经过治疗,没什么大事。如果到眼睛中,那麻烦大了。中国的高校与研究所实验室,应该规范防护标准了,一般外资公司都有这样的防护规范。而我们的一般化学化工学科的研究生做实验不戴护目镜,甚至眼镜也不戴,当然我们也没有严格要求,许多实验室走廊中没有快速水洗装置。

  以前不管了,现在应该从行业与学术界入手,严格要求起来。这是对实验者负责,也是对研究生与大学生负责。至少要从戴普通眼镜要求起。一个教师的这方面要求经常不行,研究生不执行。我的一朋友从法国回来,买了护目镜,研究生不用。他们说其他研究生不戴没有事的。可能要整个学术界甚至国家标准进行规范才行。

  好久不写博文,但是看到最近关于清华爆炸案的事件如此火爆,令我忍不住再写博文。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初中高中时,我们只知道化学是奇妙的,各种原子分子组成了花花世界,它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从而引起了我们的兴趣。然而到了大学我们才知道化学是有危险的、有毒的、对人体有伤害的,但那时的我们并不怎么重视。到了研究生,我们整天与化学药品、化学仪器打交道,终于知道化学一不小心就要命的学科。

  作为一名化学女,我们整天承受着各种压力:实验压、文章压~然而最重要的是“对身体有害”的压力。好多人都问我,你们学化学的会不会受伤?我有个同学整天做实验得癌症了,你们那多吗?你们女生学化学会不会影响生孩子?各种对化学女的疑惑和关心。确实,化学是有危险的,对男生女生都一样,但是社会上公认的是男生比女生抗伤害大,需要承认的是男生的遇危险应变能力比女生要稍强。尤其是如果男生学化学,别人不会不会想是不是影响生孩子,然而对女生不然。所以,化学女们我们该学会保护自身。在我的身边确实存在,化学女出现种种危险的例子。其中我有个师姐生的孩子是残疾,也有很多莫名其妙流产的,甚至有人终身不孕不育的。这些身边的例子无不提醒化学女,到了研究生阶段,大家都是结婚生子的年龄,我们该格外重视,化学实验室对自己会造成的危害。我进入实验室第一次开组会就跟课题组的人说“重视安全”。安全当离我们远的时候我们不重视,当降临的时候我们来不及抵抗,所以应该时时刻刻重视堤防。如何拯救化学女?【阅读全文】

  2008年到2010年,我湖南做稻田实验。有一次在操作气相色谱时,也曾遇到高压气瓶阀门冲 破,幸好反应迅速,逃离实验室。高压氢气瓶冲破的阀门,重重砸在水泥天花板上,砸出一个深 坑。其威力不言而喻。这是我野外实验中唯一的一次历险。

  野外实验无疑是辛苦的体力付出。安全更是马虎不得。2年野外实验,兼顾给另一个博士的实验,过的非常充足。导师每天补助40元,生活费用自理,当时只觉得扎扎实实做点事情,没什么值与不值。但是那些发表的中文论文,包括一级学报,转眼之间贬值的什么也不是,对工作和就业没有丝毫的作用,似乎有些不值。

  博士期间,横跨中国北方的大规模采样,见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从青藏高原到内蒙古高原, 从东北的黑土地到新疆广袤的荒漠,留下了足迹。有一次,车差点掉在沟里,但是有惊无险。本来按照设计好的思路,能多做一些事情。然仓促毕业之际,这些工作便与自己无关,一些想法也没办法实现。之后,接触了模型,发现新的天地,也发现了一个空虚大脑。再一次轻声告诉自己,重要的是在做什么。【阅读全文】

  查看详细

  今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化学系的一个实验室发生火灾爆炸意外,造成一位博士后当场死亡的悲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布事故调查的最终结果。在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持续不断的增加科研投入的情况下,也必须相应地提高实验室的安全事故防范水平。前几天,我接收了央视采访,谈了一些我对相关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安全的看法。

  多年在高校工作,我对自己实验室的安全防范也已经松懈了,我首先要对自己的实验室,与我自己的研究生一起补一补安全教育这一课。安全问题是一个长期地,不断循环往复的工作过程,要想没有事故不流泪,只有平时多流汗。要定期地进行安全性回顾与教育,分析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存的各种安全事故与安全隐患,将安全事故处理在萌芽阶段。另外,也要设置必要的防范与保护的方法,万一发生意外事故时,也应该将其控制在可以接收的损失范围。

  我是学物理出身的,对化学品的味道十分敏感,所以我在以前的课题组对化学品管理和实验安全有严格规定。化学试剂存放在净化储药柜里,这种柜子顶上有气体过滤层,风机把试剂挥发出来的气体过滤后排到室内,保证室内空气干净。这种柜子本身是为封闭空间设计的,但我在普通实验室也安装此设备,过滤层每年更换。挥发性化学实验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实验人员一定佩戴防毒面具和手套。对于接触甲醇的实验,实验人员一定带全防护防毒面具,就是要把眼睛、鼻子和嘴都包进去。对于接触粉尘的实验,必须带除尘面具。使用氢氟酸的实验,人员不能有皮肤。我们大家常常用HF-NaF水溶液清洗玻璃,操作者必须带两层手套,内层为丁腈橡胶手套,外层为半袖的厚橡胶手套。夏天不许光脚穿凉鞋做实验,马弗炉和管式炉的上面也都有通风管道,半封闭的镀膜区域有移动式空气过滤设备,甚至有的镀膜机上都安装了过滤罩,等等。我们的实验药品大多数无毒,比起那些搞有机合成的实验室来说,已经是危害非常小了,但只要涉及到化学试剂,绝不掉以轻心。人员有时会大意,一定要经常提醒。有一次我觉得一个工作人员说话有点哑,一问才知道,用甲醇没有戴防毒面具,结果闻到了甲醇。于是我规定所有人,不带防毒面具不要做含甲醇的实验。

  懂技术不一定懂安全(管理),他们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安全管理人才是专业的事故预防人才,而不是专业方面技术人才。懂技术即使懂了相关的安全技术,但不一定懂“不安全动作、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及事故致因链原理“,不一定懂“预防事故采取的行为控制技术”及要掌握的相关知识如行为安全学、人机工程学、安全心理学、安全统计学等等,因为广义“安全管理”(即事故预防)包括安全技术和行为控制两个基本手段(傅贵“到底有多少事故是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安全管理更多是涉及人的问题、法规制度的执行、教育的问题(狭义安全管理),而并不全是精通技术(吴超“对安全的几个常见误解”)。

  而大多数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印证了行为控制在安全管理中的极其重要性。所以仅仅懂技术而不懂“行为控制”这门“专业方面技术”,其安全管理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懂安全管理实质上是要懂事故预防,而不是懂技术,他们是两个懂的对象。当然,既懂技术又懂事故预防,那是复合型人才。可我们兼职做实验室管理的博士、硕士都是这类复合型人才吗?【阅读全文】吴超:高校实验安全专题讲座说明:这是几个月前受邀准备的一个“高校实验安全专题讲座”PPT。由于这两天我国著名大学发生了一起令人遗憾的化学实验室爆炸事故,而且有一位博士后殉难,故想起贴于此。个人觉得,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还是大家的安全观问题,具体表现在安全意识淡薄和安全行为缺失。故讲座中主要谈安全观念。至于安全知识自己看书学习更有效。【阅读全文】孙宏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科研生产力与教条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海恩法则:一次重大事故,背后有29次小事故,300次事故征候,和1000次的事故隐患。

  从哪儿说起呢?清华出事儿了,出大事儿了。目前官方的调查结论还没有出来,叔丁基里的说法只是某记者采访。

  海恩法则:一次重大事故,背后有29次小事故,300次事故征候,和1000次的事故隐患。

  我认为,这次事故的深层次矛盾很值得挖掘。论点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科研科研生产力与教条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事故总能找到相关责任人。当然,只要严格遵守各项规定的话,确实能够保证不发生意外事故,但是问题是,各项制度都能严格遵守吗?这是个问题,总有些客观条件限制,达不到规定所要求的状态。比如目前制约各个单位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面积”。以出事的何添楼为例,一个4层小楼,2004年落成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以当年的研究组的数量,就几乎已经瓜分完毕;而2004-2015,又过了11年, 2004年的时候李亚栋院士还不是院士,上届系主任张希教授还在吉大没调入清华,现在的系主任王训教授当时也还只是个刚毕业的博士。这11年清华的化学系迅猛发展,院士、学者等实验面积理所当然应该水涨船高,而新引进的各色人才,当然也只有足够的实验面积才能开展工作,可是已然落成的何添楼却不会长高了。就算是跟老化学馆又压榨出些面积来,可是老迈的化学馆身上还能榨出几两油来?于是乎,研究室实验面积不足绝大多数都是所有研究组的问题。这种情况下,自然空间的限制肯定会造成一些设施的取舍问题,做实验必备的设备当然不能舍掉,那百年不用一次的安全设施自然会精简一些,而且空间如此紧张,一些安全距离的问题当然就无法考虑了。【阅读全文】

  2012年回国后,我时常在想一个问题,美国和中国到底差距在哪里?问一百个人有一百二十种答案,但是大家大都是羡慕美国如何如何,批评国内怎样怎样。我这点上非常不认同。2013年留校后,我更多地参与实验室的管理和日常运行工作,经常就会想一想实验室的管理问题。在我看来,目前我遇到的困惑就是前面说的中国与美国的比较,实验室管理也应该是人治和法制的抉择。

  我一提这样的一个问题,大家可能各有见解,很多人觉着实验室不是有管理条例么?但是我就反问了,这些管理条例你都了解么?这些条例都涵盖了每个方面了么?这些条例你都执行了么?这些条例修订过么?

  2010年美国德州理工大学(TTU)实验室曾发生一起爆炸事故,操作的研究生为此失去了左手的三根手指。事故后,为给全美化学实验室引以为戒,由美国化学品安全调查委员会(CSB)对此事故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详尽调查和深入分析。从爆炸品镍肼高氯酸盐的物理危险到操作程序,从未遂事故的追踪记录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从遵守OSHA法规标准到大学的组织架构等。这样做,旨在通过一定的调查分析德州理工的该起事故,借鉴给所有美国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仅从实验室安全管理角度,CSB指出有三方面不足,分别是一、只管理了员工健康危害,对化学品的物理危险管理不足;二、没有对之前发生的未遂事件进行很好的教训总结;三、组织缺乏安全责任和有效监管。【阅读全文】

返回
实验室仪器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