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5-24 20:44:23 | 作者: 贝博平台
我走进叶笃正院士家里时,他和夫人冯慧研究员,这两位90多岁的老人,分别坐在两个长沙发上,沙发上堆着书,他们坐在书堆里,叶院士更好像是在一个无声的世界中思考着什么,他比两年前明显地消瘦了许多,听力也下降了许多。
采访刚开始,响起了敲门声,是叶笃正的几位曾经的学生来看望他,这些学生现在都已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领导干部了,一见到自己的得意门生,叶院士的情绪马上活跃了起来,他拉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张人禾的手说:我要先向你们谈谈最近思考的几个问题,我怕一聊起别的会忘了说。叶笃正院士就是这样,作为一个大气物理学家,对全球气候的变化比别人更加多了一层思考。他每天都在思索着怎么样才可以让人类的生存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已经成了他的职业习惯和生活方式,他也习惯于将思索的成果迅速地与他人交流。
当即,叶笃正院士谈了三个问题:一是要研究怎么样保持祁连山冰川厚度,积蓄冰川固体水库,以永久造福河西走廊的人民。他说,现在河西走廊,还有新疆乌鲁木齐一带,在全球变暖的基础上冰川融化加快,开始看起来有好处,山下的水多了,有利于发展农业,但再过一些年后,水会慢慢的少,最后甚至干涸,这就麻烦了。问题是,今天河西走廊水一多,就会全力发展,并且越发展越大,但结果是冰川在融化、减少,水会有用完的时候。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考虑用人工增雨的办法保持冰川的厚度,尤其是在冬天做人工增雨,首先要研究历史上的观测数据,看有多少云是可以做的,预测将来会有多少机会能做。这不是关系这几年,而是关系到十几年、几十年后的事情,要做一个科学的预测。
叶院士谈到的第二个问题是水循环问题,他说这样的一个问题在中国非常严重,对于中国来说水的问题可能比石油更重要,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水循环会怎样?也许会出现的问题会在啥地方、怎么预防?这些都需要科学预测。要将大气里的水、地下的水、蒸发的水、植物的水一起考虑,做一个全面的预测工作,然后提出将来该如何办。
叶院士谈到的第三个问题是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科学家要研究在中国有没有一些要格外的注意的关键点,譬如三江源。三江源是长江、黄河的源头,如果出了问题则是关系到全国的大问题。还有没有别的地方要格外的注意的关键点,我们要作研究,中国到底有多少个涉及环境变化的核心问题。全球变暖是不争的事实,将来几十年不会停下来,即使今后几十年全球不排放二氧化碳了,但是已经排放的二氧化碳也还有50年到300年的寿命。所以不能指望排放完了就没事了。
谈了这三个问题后,叶院士好像是在一段长跑中,把接力棒交给了学生们,表情轻松了一些。我们也为叶院士在93岁的高龄还这样心系天下,时刻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感动。叶院士坐在家里,心里却为河西走廊人民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存与发展而焦虑着。张人禾院长说:叶先生一直在琢磨科学的事情,特别是国家要解决的一些重大科学问题。人工增雨,以前都是救急,出现旱情时赶快人工增雨,而现在是将一些高山上的冰川向蓄水型发展,譬如在甘肃,祁连山下降水可能只有几十毫米,但在祁连山上有一千毫米,那里有大量的云水资源,用人工的方法让雨水降在山顶上,特别是在冬天,把固体水库积攒在山上。这也是叶先生希望我们进一步研究做好的。听了张人禾的一番话,叶院士又强调说,一定要把水攒在山上,别让水干了,这是个长期要做的事情。并半开玩笑地说:“你这一茬完不了,我就更看不见了,我已经93岁了。”
也许是勤于思考会使人变得年轻。叶笃正院士至今还坚持每周一、三、五去研究所上班,他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他还独自走上三楼,他说,喜欢这种自己向上攀登的感觉。
临走时,学生们把送给叶院士夫妇的红灯笼挂了起来,我为两位90多岁的伉俪拍了合影,大家祝愿两位科学家老前辈永远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