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贝博平台 > 加热蒸发皿

“水深”之后迎“火热”“热爆了”的高温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 2024-08-10 15:59:51 |   作者: 加热蒸发皿

  近期,南方的小伙伴们可是受了苦:刚刚经历过今年以来最大范围降雨,又迎来了今年以来最大范围高温,真能够说是,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

  你知道吗,并不是所有的热天都能称为高温,高温是有着它自身严格的“门槛”的。

  在咱们国家,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连续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之为“高温热浪”,或称“酷暑”。

  但是,高温热浪的标准在国际上还没有完成“大一统”。通过你自己的气候特征差异,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不同的高温热浪标准。

  如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将日最高气温高于25℃且持续5天以上(其间至少有3天高于30℃)的天气过程为“高温热浪”;世界气象组织(WMO)建议将日最高气温高于32℃,且持续3天以上的天气过程定义为“高温热浪”。

  从6月19日开始,高温大戏就在江南、华南等地拉开序幕了。北方的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也没能幸免。对于此次高温,想必很多小伙伴都已有切肤之痛,恐怕挂在嘴上、装在心里的都是同样的三个字,那就是:热!死!!了!!!

  看看下图中那火红的一大片,高温区域面积将近100万平方公里!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在35~39℃之间,局部地区可达40~41℃。根据中长期预报,部分地区高温日数甚至会达到10天以上!

  上周的强降水使得空气中水分含量大增,而当空气中水分含量较高时,身体的汗液蒸发速度很慢,就会有一种黏糊糊的感觉,会让我们感觉更热。哪怕最高气温只有35℃,你感受到的却非常有可能是40℃+ 的“酸爽”!

  难怪有小伙伴顿悟,高温前先来一轮大暴雨,和蒸包子前锅里要先放点水道理是一样的。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小伙伴要问了:一言不合就下暴雨,二话不说就来高温,这天气怎么就这么任性呢?!

  虽然高温的标准各地不完全一样,但各地高温天气的形成原因却是大同小异。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当前,全球变暖的趋势已毋庸置疑,近130多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始终处于增长趋势。过去的几十年,每一个十年的温度都比前一个显著温暖。而2011—2015 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期,2015年是自1800年代末期有现代观测以来最热的年份。

  高温的形成往往是由特定的天气系统直接引发的,其中最典型、最常见的就是有着“高温使者”称号的副热带高压。

  从天气预报主持人的口中,我们大家常常会听到“随着副高的加强,我国江南、华南等地将迎来一轮高温天气”之类的解说词,尤其是夏天。

  这里的“副高”,说的就是副热带高压。它是在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出现的暖性高压系统,是夏季影响我们的祖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由于副高的内部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增温强烈,同时气压梯度较小,基本上没有什么风。因而在副高控制的地区,往往以晴朗少云的高温天气为主。如果副高强盛,则该地区就会出现干旱等灾害。本次南方大范围的高温天气,就是由副高北抬,长期盘踞于该地所造成的。

  除副高外,大陆暖高压、热带气旋、热低压、弱冷锋等天气系统也会催生高温热浪。

  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中心比郊区温度高的现象,世界上热岛最强的是中高纬度的大中城市,德国柏林城区与郊区的温差曾一度高达13.3℃!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对高温天气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正是在这一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热浪后浪催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的高温天气就火热“出炉”了。

  高温如此强烈,一定的保护措施还是很有必要的。文末给小伙伴们奉上高温应对技能,希望小伙伴们及时get。

  2.饮食:要适量饮淡盐开水、凉茶、绿豆汤等,不可过度吃冷饮,饭菜宜清淡,不宜吃剩菜剩饭。

  3.起居:适当增加午休,保证睡眠时间;浑身大汗时,不要立即冲凉;电扇不要直接对着身体长时间吹,进出空调房间注意适应室内外温差。

  4.出行:尽可能的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在10—16 时不要在烈日下外出运动。若外出,应采取必要保护措施,如打遮阳伞、穿浅色衣,并带上充足的水和防暑药品。最好还是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曝晒,注意到阴凉处休息。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返回
实验室仪器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