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6-26 13:57:08 | 作者: 贝博官方下载地址-热销城市
“电视里的天气预报主持人,就是站在这块蓝幕前面介绍天气啊!怎么样才可以准确判断各地区的位置?”昨日上午,在内蒙古气象服务中心影视服务科,对于天气预报的制作的步骤,让众多前来参观的学生充满好奇,大家忍不住走到了摄像机前,体验一回当气象主持人的感觉。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内蒙古气象局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近千位市民与各类气象现代化预报设备做了“零距离”接触。本报记者随市民、学生团体走进气象局,探访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全过程、对话首席预报员,亲身体验一回在镜头前“指点风云”的感觉。
刚进内蒙古气象局,不少参观的市民和学生就被门前一排排气象科普知识展板、书籍所吸引。在这里,大家通过简单明了的文字、形象生动的图片,了解到什么是气象灾害,以及如何防御。
在2楼的气象会商室里,通过气象科普录像的播放,气象工作人员针对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精心准备了生动的视频、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原本专业枯燥的气象知识变得生动易懂,学生们在阵阵欢笑声中了解了监视天气、气候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气象模型更是让学生有了一次生动体验,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防范雷电,感受不同级别的大风
市民张女士带着儿子来参观,她和记者说:“听朋友说,今天是气象日,气象局会面向公众开放,就专门过来看看,让孩子从小就多了解一些气象知识,对他的成长应该有帮助。”
记者注意到,小小的观测场里“藏”了不少精密的仪器,通过它们采集气象数据,包括气温、气压、空气中水分含量、风向、风速、能见度、降水、日照、地温等多种数据。
观测场看上去更像一个小花园,有绿色草地,四周也都栽种着树木,中间矗立的四个百叶箱看似简单,可它肩负着采集气温和湿度的重任。
“百叶箱是怎样收集数据的?铁杆上转动的仪器,要怎么看风速和风向?”来自呼和浩特海西路小学的学生,向现场解说的呼和浩特观象台台长赵毅勇提问道。
据赵毅勇介绍,气象工作人员在一段时间会来观测场采集一次数据,仪器本身也会每小时都回传数据,日常测得的城市实况气温,均来自这四个神秘的百叶箱。
而风速和风向的测量,要靠一根约10米高杆子上面转动的两个小型测量仪器,它们转动次数和方向,会传输到电脑,进而再计算出风向和风速。地面上的蒸发皿、雨量器等设备,其观测结果对农业生产有很大指导作用,如今,这些设备已逐渐被更具有现代化、更加精确的测量设备所替代。
记者看到,在小小的观测场中,温度、湿度、降水、风向、风速等相关气象数据,都有特殊的仪器进行监测和数据记录,就连地上也“埋了”温度计,以测量地温。
“我家每天必看的节目就是天气预报,所以我很想了解天气是怎么预测出来的。”学生陈欣一边说,一边拿出手机拍下感兴趣的画面。“平时只能在书本上了解的东西,现在能亲身体验,更直观地了解气象知识,揭开了我对气象的许多好奇。”
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如何更准确把握天气的走向呢?每天气象专家们都会进行各种范围的会商,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在预报平台,预报员祁伏裕通过电脑,向记者展示了数张标有清晰数据和气象符号的气象图。
祁伏裕表示,在相应的时间里,气象部门将把内蒙古各气象站所采集到的数据汇总,制作成天气图,而每个时段,又分成地面图、不同的高空图。除此以外,预报员们每天还要接受来自各地的气象数据和图像。
祁伏裕和记者说,预报员们通过这一些风云变化的天气图像,以及图像背后的无数个数值,综合大量的气象信息,进行专业的判断,再作出中短期预报以及突发天气预警等。
在这里,气象工作人员还为前来参观的学生和市民讲解天气预报的制作的步骤,各类天气形成条件、防范措施等。
“你知道天气预报主持人是怎么样做天气预报的吗?”来到内蒙古气象服务中心影视服务科,这里是“天气预报”的录制中心,不少市民出于对气象预报的录制过程好奇,亲身参与体验。
市民刘女士和记者说:“每天都从电视上观看天气预报,今天终于能亲身体验一下,气象员能将想要播报的地方,不用看就准确指出,我感觉很奇特。”
在影视服务中心,天气预报的编导叶虎为我们讲述解答电视天气预报是怎么来制作的:“内蒙古电视台的天气预报都是在这里录制好再播出,在录制前,通过气象台专家的会商,能形成当天或未来三天的天气走势,根据预报结果,编导、制作人员会进行前期策划,确定当天的重点内容,整理好一个更贴近服务的气象信息,然后电脑作图,主持人开始化妆,编导写信息,接下来就是录制。”
在天气预报演播室,主持人站到镜头前,只见她的身后并没再次出现各种云图,而是一块大大的蓝色幕布。
面对学生们的提问,叶虎解释,用专业摄影的角度来解释这种情况称之为“抠蓝”,气象预报主播预报的同时,会通过一种切换技术合成背景,最终呈现给观众图文并茂的气象云图。
“在录制过程中,主持人在蓝幕布怎样指出播报地区的位置?”有学生继续追问。
叶虎说,之所以用“抠蓝”,是因为人体皮肤里蓝色素最少,使用“抠蓝”才会出现最好的效果。而准确指出播报地区在画面上的位置,则需要长期的熟悉和锻炼,此外,主持人前面有个题词器,在侧面还有相应的合成画面,这也便于主持人更好地完成播报。
叶虎和记者说,这几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气象也不仅仅局限于电视领域的推广,手机、网络也成为气象服务的重要发布方式。
记者看到,听完讲解,不少市民和学生迫不及待地站到摄像机前,有模有样地播起天气预报,过了一把天气预报主持人的瘾。
“天气气象真的太神奇,太有趣了!”参观结束后,不少人还在神奇“天象之旅”中意犹未尽。(本报首席记者吴博超)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