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6-30 06:27:50 | 作者: 玻璃蒸发皿
从如火如荼的铺设沙障“锁”黄沙到争分夺秒的光伏项目建设见成效,鄂托克前旗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市委工作安排,上下齐心协力、紧抓快干,深入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推动沙地治理与能源经济发展共赢,实现增绿、增能、增收一举多得。
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是六个工程中的第二个。提出这个工程的依据是“国家三北工程”中的三大标志性战役中,有两个半在内蒙古。完成这一工程,不仅事关内蒙古的发展,而且对国家整个三北地区乃至整个现代化事业,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鄂托克前旗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处毛乌素沙地腹部,全旗境内有沙地127万亩。今年以来,鄂托克前旗始终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把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作为“头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按照“因地制宜、科学治理,治用并举”的思路和原则,统筹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推广林光互补、草光互补立体化治沙模式,为沙海种下“绿色风光”,让金色沙海变为“绿电蓝海”。
“我在这里参与‘以工代赈’项目施工,一天下来能赚到200-300元,虽然面对风吹日晒,但是能赚钱还能改造家乡,再辛苦心里也是暖的!”
“原先我们打工很不方便,现在这个防沙治沙工程建设项目已经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们既不耽误家里的农活,也不耽误照顾家人,同时还能给家庭添加一份收入。”
在广袤的鄂托克前旗大地上,一场“绿色保卫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里,沙海茫茫风卷黄沙曾是常态。如今,绿意盎然,生态屏障正在筑牢。治沙,不仅是一场与自然的较量,更是对“三北精神”传承和发扬的生动实践。
走进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防沙治沙的作业区现场,记者看到,400多名当地农牧民正忙着搬运沙柳、栽植、填沙、整形……在忙碌的身影下,原本黄沙松散的沙丘上,整齐的草方格宛如棋盘不断延伸铺展,一片片的沙地被方格牢牢锁定,为广袤的沙漠增添了无限的希望。
今年以来,鄂托克前旗按照“主动参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因地制宜选定“以工代赈”的实施主体,由35家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建设防沙治沙项目,优先吸纳当地农牧民群众就近参与防沙和后期管护,增加务工收入。不仅打破了以往单一采取企业中标治理沙地局面,还省去招投标程序,大幅度降低成本,提升了建设速度,并通过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广大农牧民一肩挑起沙地治理与日常管护双重责任。该种方式,能为嘎查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总投资的30%以上。
同时,未解决绝大多数农牧民不具备招投标资格、无法直接参与生态建设等现实问题,鄂托克前旗创新实施了“项目+农牧民自建”的以工代赈模式,将全旗划定为38个治沙作业区,打包众多防沙治沙“以工代赈”项目,优先鼓励承包地农牧民通过自建方式参与治沙。并由林草部门按照“统一开工时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项目监理、统一组织验收”的“四统一”原则进行全程指导。
截至目前,鄂托克前旗在先行先试、探索实施各类“以工代赈”新模式的过程中,累计吸纳农牧民务工1.2万人次,并且广泛发动农牧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地出地、有机械出机械等多种方式自愿就近参与,全面增强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保护家乡生态的积极性,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
从黄沙滚滚到绿意浓浓,从风沙肆虐到“绿进沙退”。如今,随着防沙治沙工作的顶格推进,随着干部、群众的热情参加,鄂托克前旗防沙治沙已取得明显成效,现已完成“工程固沙+灌草”结合治沙9.3万亩,人工种植柠条15万亩。
炎炎夏日,走进蒙西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4GW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建设现场,园区各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鱼鳞片式的光伏板沐浴在耀眼的阳光下,望不到边。光伏板下牧草丛生,羊群穿梭。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沙化退化严重的草原,而如今却成了光伏治理的典型样板。
“过去都是荒地,种上啥也不行,放牧也不行,树也不好活。”附近村民介绍说,自打光伏基地建起来,大伙的日子有了奔头。“你看,如今板下的植被也由之前的5厘米长到现在的30厘米高了,而且绿油油的。”
蒙西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4GW新能源大基地项目,是国家第二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之一,概算投资200亿元,总占地面积约95.4平方公里,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规划建设额定总容量40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均发电量75.77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228.0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627.15万吨。
据了解,蒙西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4GW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建设区属于干旱硬梁地区,年降雨量不足150毫米,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多年来草牧场沙化退化严重,牧畜承载率逐年走低,不宜发展其他产业。为改变脆弱的生态和农牧民生产生活难的现状,鄂托克前旗将部分农牧民的土地进行流转,在此建设4GW新能源大基地项目。
“从一开始建光伏的不理解到现在慢慢认可这个光伏项目,总得来说还是挺好的,我们以一亩地80元的租金费租给公司,不仅节省了劳动力,还一年能有十几万左右的收入,而且,我还在项目里打点零工,还能有点收入,生活也慢慢变得好了。”
“我一共有3900多亩草场,以前就是种地、放羊,每年收入也不高,现在光伏项目来了之后,租了1000多亩草场,收入还可以,比放羊强多了,每年能收入十几万块钱。”
相关负责人和记者说,光伏板的铺设不仅减小了风对植被的影响,与此同时,清洗面板的水会下渗到草地里,加上光伏本身的遮蔽性,水分蒸发量下降,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加,草地涵水量大增,遏制了草场荒漠化的扩大,实现了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光伏产业可以为老百姓带来了三笔收入,“按照每亩地80元的价格,老百姓可领到土地租金;从事光伏板清洁和除草等工作,老百姓可挣到薪金;光伏板下,老百姓还可以养鸡养羊等,进一步增加收入。”
“项目建成后,将按照集中式光伏发电、生态治理、板下经济、景观旅游、乡村振兴‘五位一体’的国家级光伏示范基地目标建设,带动周边农牧户一起增收致富。”
如今,光伏基地不仅带来了生态的良性循环,更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新出路。不久后,这片不耗能源、不排废物的“蓝海”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每年输出的“绿电”将穿越戈壁、沙漠、黄河送到全国多地……
板上发电、板下种地、共享阳光、一地两用……走进鄂托克前旗上海庙深能北方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光伏制氢项目的光伏区,一排排蓝色的单晶硅组件光伏板犹如起伏的波浪铺展在大地上,源源不断地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着清洁能源。光伏板下,连翘、丁香、酸枣、文冠果等中草药或伸展着枝条随风摇曳,或一团团、一簇簇聚团生长,蓬勃旺盛,绿意盎然。
“过去就想着怎么让在沙漠里种的树活下来,从没想过有一天能靠沙漠富起来。现在家门口建了这么一个光伏基地,不仅能治沙,还能让我们在空闲时间过来打打工,挺好的,一天还能挣260块钱补贴家用。”
为最大化地利用土地立体空间优势,今年以来,鄂托克前旗充分的发挥光伏板下闲置土地作用,积极探索实行“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农光互补”新模式。在光伏板下试种连翘、丁香、酸枣、文冠果等5种中草药500亩。相关负责人和记者说,在不改变用地的基本性质情况下,不但可以利用光伏发电产生收益,还可以在光伏板下种植中草药经济作物,一方面能够起到防沙固沙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让集体经济获得二次收益,真正实现“顶上发电,地上种田,一块地里两份收入”。
“我们海禾公司现在与深能光伏进行合作,由深能光伏进行板上发电,海禾公司搞板下经济,在光伏板下种植连翘、文冠果等中草药,不仅有利于光伏电站的管护,防止杂草丛生,而且在中药材种植 、管护、 收割的过程中,公司优先雇佣本地的劳动力,可吸纳30多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目前,项目发电区域整体种植已达到80%以上。”
据了解,在板下种植中草药经济作物,不仅可以降低中草药叶片的光合作用,使其在保证充足光照的同时减少过多的光能损失,促进中草药的生长和发育,同时,光伏板能够更好的起到遮阳和防尘的作用,保护中草药作物免受自然灾害和外部环境的干扰,还可以收集雨水进行循环利用,降低灌溉水资源的消耗,达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双赢的效果。
“项目建成后,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达到既能满足能源发电效益,又能推动生态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双提升的效果。‘光伏+治沙’模式有效提升了土地综合利用价值,对优化资源配置、生态修复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从铺设沙障,到运用螺旋桩工艺安装光伏板,再到板下种植中草药固沙……近年来,鄂托克前旗委、政府始终学习贯彻落实习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实施好自治区“六个工程”,实现市“三个四”工作目标,在加快恢复自然植被、实现“人进沙退”的同时,逐步的提升土地、太阳能等多种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光伏发电与生态修复协同均衡发展。
如今,鄂托克前旗正通过“借光”发展、生态修复、拓展产业链等途径,努力探索防止沙之害、用好沙之利的新前景。
茫茫沙地上,光伏板绿色发电,板下种植孕育生机;特色旅游、农家乐演绎起沙漠“变奏曲”……“光伏+治沙”的政策红利正惠及着千家万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正在这里释放,让沙漠焕发出新的生命和活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