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6-02 01:28:37 | 作者: 玻璃蒸发皿
我国是世界上听障人口最多的国家,听力残疾人数达2780万。其中0—6岁听力残疾儿童约13.7万人,每年新增听障儿童2—3万人。60岁以上老年听力损失群体达到2045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1.5%。随着我们国家逐步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全生命周期听力损失患者发生率呈上涨的趋势。WHO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中也指出: 患有及面临听力损失风险的人群逐年增多。
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口,它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产生听觉,而听觉又是人类先天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与他人交流及接触时最依赖的感觉。因此,听觉功能异常会极度影响社会交往和生活品质。其实听力损失的许多病因都是能够预防的,人类能通过“科学用耳、护耳”来降低听力损失的风险。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和加强爱耳护耳和保护听力的健康保健意识,牢记以下爱耳护耳小知识,就可主动实现听力健康,做自己听力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耳垢是一种天然保护外耳道的分泌物,无须特别清理,少量的屑状耵聍会自行排出,大块硬结的耵聍则应寻求专业的耳科医生帮助。很多人觉得掏耳朵很舒服,但是要注意频率,切勿频繁掏耳朵。注意正确的掏耳朵方式,建议使用棉棒沿外耳道画圈转动,力量要轻柔,深度不超过1cm。勿用指甲、发卡、挖耳匙等尖锐的物品掏耳朵,以防刺破外耳道皮肤甚至导致鼓膜穿孔。另外,还应教导儿童不要乱塞东西进入耳内,亦不可试图自行替小孩挖出异物,以免引起外耳道炎或鼓膜穿孔。
当游泳、潜水、洗澡、洗头时,注意别让耳内进水。由于成人外耳道深达 2.5-3.5厘米,呈弯曲走向。水一旦流进耳朵不易排出,容易诱发急性外耳道炎,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听力下降。特别是原来曾患有中耳炎或鼓膜穿孔的患者,很容易再患中耳疾病。中耳一旦发炎耳朵就会出现长期流脓的症状,最终会引起渐进性的听力损害,治疗起来也是非常的耗时、费力。如外耳道内一旦不慎进水,我们大家可以采取头部向进水一侧的耳部倾斜,一只脚抬起,通过单脚垫脚蹦跳的运动让耳道内的水顺着外耳道自然流出,或用棉签把水吸出,再不行可以用电吹风把耳内的水蒸发出来。
鼻腔和耳腔通过一条叫咽鼓管的管道相通,用力擤鼻涕会引起鼻腔压力过高,压力通过咽鼓管进入到中耳,引起鼓膜充血、水肿,导致中耳炎的发生。正确擤鼻涕的方法是,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轻轻用力向外呼气,另一侧鼻孔的鼻涕便会擤出来,用同样的方法擤对侧。或者用纸巾放在双侧鼻孔的前方,不压鼻孔,只是轻轻用力从鼻孔向外呼气,将鼻涕擤在纸巾中。
耳朵和鼻咽部是通过咽鼓管来调节耳朵内外压力平衡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咽鼓管的逆行感染从而引起急性中耳炎;当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压力变化过大,咽鼓管不能起到及时作出调整耳内压力的作用,会引起急性中耳炎。中耳内炎症若无法及时消除就会导致听力下降,严重时还会引起中耳化脓性病变,甚至发生鼓膜穿孔等。因此在感冒或者坐飞机后耳朵出现不舒服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做诊治,切莫耽误了病情。
随着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生活、精神压力显著增加,与之相伴的一种疾病——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也随之呈上涨的趋势。突发性耳聋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伴有耳鸣或者眩晕、耳内闷堵感。突聋是一种急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塞”,因此治疗越早越好,治疗突聋的黄金时间是在72小时之内,所以说“时间就是听力”一点都不过分。
如果病史超过15天,听力恢复就较难了。为预防突发性耳聋的发生,生活中要做到劳逸结合,保持愉悦的心情,学会释放压力,避免过度熬夜等。适当的放松能让我们保持身心健康,改善内耳血供,让受伤的耳朵得到“修复”。一旦耳朵发出警报,出现突然的听力下降或耳鸣、眩晕、疼痛等不适时,应该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尽早诊断,及早治疗,避免造成耳朵不可逆的损伤。
噪声对听觉器官的损害最明显。过大和刺耳的声音都是噪声,长期接触强噪声会对内耳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引起噪声性耳聋,治疗起来难度很大。如果出现,听力还会持续下降。噪声性聋主要是预防,如远离噪音环境,对于忽然出现的噪声应及时用手把耳朵堵住、并张大嘴巴,然后赶紧撤离现场;过节放鞭炮时尽可能捂上耳朵并远离放炮地点;不要长时间戴耳机大声听音乐、打游戏、看视频,建议音量最大不超过60%,耳机佩戴时间不超过60分钟;长期生活、工作在噪声环境中应该戴隔音耳塞、耳罩,合理的安排工作时间。
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会损伤耳蜗的毛细胞,这些毛细胞非常娇弱,一旦受到伤害会导致人耳对声音的感知受损,也可直接损害听觉神经丧失听力,这种由使用药物引起的耳聋被称为药物性耳聋。有的人对这些药物极为敏感,即便用上一点点也会致聋。因此,在使用上述药物的时候肯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
健康饮食,注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多吃含有非常多的维生素,锌、铁、钙的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有利于扩张血管,改善内耳血液供应。老年人还应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预防和延缓听力减退。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